面对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耶稣会如何回应呢?
让我们读路加福音第十三章头九节。
13:1 正当那时,有人将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
13:2 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麽。
13:3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13:4 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麽。
13:5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13:6 于是用比喻说,一个人有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葡萄园里。他来到树前梢果子,却找不着。
13:7 就对管园的说,看哪,我这三年,来到这无花果树前梢果子,竟找不着,把他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
13:8 管园的说,主阿,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
13:9 以后若结果子便吧。不然再把他砍了。
从这一段经文,我们读出四方面的教导。
第一,死于天灾人祸的人并非是因为他们比暂时活着的人更有罪,以致遭遇特别的天谴。我们有理由相信,耶稣会对说三道四的世人说:你们以为那些死于五一二大地震的人比你们更有罪而受这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
从约伯记和约翰福音第九章的记载,我们发现,人受特别大的灾害与苦难,不能排除有神主权中超越人想象的美意,绝对不能头脑简单地归因于罪大恶极。事实上,诗篇73篇反倒告诉我们,恶人和狂傲人“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他们不象别人受苦,也不象别人遭灾。”圣经提醒我们,人生在世,虽然免不了罪恶带来的患难与死亡,但苦难的大小与罪恶的多寡轻重没有简单的线性相关。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对死人说三道四,猜测他们的罪恶大小。如果一定要用天谴这个敏感的词汇,那我们就一致地用到所有罪人身上,因为我们无一人能幸免于今生死亡的诅咒。从亚当到如今,我们都遭受了天谴。这是天大福音背后的天大坏消息。
第二,活着的人必须悔改归向神。这是在灾难面前的正确省思态度。耶稣没有去满足那些喜欢对死人说三道四的活人的好奇心理,他把锋芒直指活着的人: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耶稣当然不是指我们所有人的死法都一样,乃是警告不悔改的人,必然重蹈灭亡的覆辙。
死人已经无法再次面对天灾人祸而省思,需要深刻反思的只能是活着的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和国家民族同胞的深重罪恶而深深悔改认罪。有人出於对圣经的不了解或不思悔改的态度而反感作为祭司身份的基督徒为别人的罪来到神面前忏悔的提法与作法。基督徒把自己与世人的罪恶带到神面前来认,并不是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上,乃是以一个愿意认罪的罪人身份以及神所赐君尊祭司的身份,谦卑地来到那位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的永生神面前,求神对己对人施恩怜悯拯救。我们基督徒呼吁世人悔改,这是福音的呼声,我们不可不传。尤其在灾难面前,我们更需要大声疾呼,劝活人抓住机会,趁着还有今日,赶紧与神和好。
第三,基督徒一方面作为被移栽在神葡萄园中的无花果树,理所当然要结出与属神生命恩典与本质相称的果子,断不可以白占地土,徒受恩典。这是面对灾难,属神的儿女需要深刻反省的。我们是否成了属灵的贪污犯?我们需要悔改,多结果子荣神益人。神借助灾难,不仅大声呼唤世人悔改,更是要警示神的儿女。如果没有信主的人是家外的浪子,那么基督徒是否是家中的浪子(见路加福音15)?
第四,基督徒另一方面作为园丁,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做掘土施肥的福音耕耘工作,把神恩惠的福音传给这个大有需要的世代,不然,神砍伐的刀斧会随时临到他的林园。基督徒不可做一个失职的园丁,轻视自己属天的恩召、职责与使命。
鲁益思说,神在我们顺境中向我们轻言细语,在我们遭难时向我们大声疾呼。
我们固然时常耳聋,但如今听见神大声向我们疾呼了吗?
Tuesday, May 27,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bout Me
- Poetic Evangelist
- Ph.D Biochemist, Itinerant Evangelist
Blog Archive
-
▼
2008
(34)
-
▼
May
(8)
- 念您─废墟中的羌族老妈妈 (Thinking of You, Qiang Mama)
- 耶稣如何看待天灾人祸 (What Would Jesus Say About Calamities?)
- 孩子,我们向你请罪——悼北川高一学生姜栋怀 (We Beg for Your Forgiveness)
- 一封写给上帝的公开信 (An Open Letter to God)
- 天问─为什么有人遭灾?(Why Are People Suffering?)
- 死亡的省思 (Meditating Death)
- 孩子,我为你哭泣 (Children, I Weep for You)
- Celebrating Mother's Day
-
▼
May
(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